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青島孟素珍領航戒網癮機構重塑人生之旅2025
網癮的判定標準與沉迷網絡的事例
一、網癮的判定標準是什么
在當今時代,網絡成癮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那么,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網絡成癮呢?以下是9大標準,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識別網絡成癮:

1. 對玩游戲產生強烈的渴求,日常生活被玩游戲的行為、對游戲的回想和期待所支配。
2. 無法玩游戲時,出現戒斷癥狀,如易怒、焦慮和悲傷。
3. 玩游戲的時間越來越長,產生耐受性。
4. 無法控制想玩游戲的欲望。
5. 因沉迷于游戲而對其他興趣愛好失去興趣。

6. 即使知道玩游戲可能帶來的潛在危害,仍難以停止。
7. 為逃避現實中的問題或緩解負面情緒而沉迷于游戲。
8. 因玩游戲而向家人朋友撒謊。
9. 玩游戲對工作、學習和人際關系造成負面影響。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成癮行為離不開我們大腦的內在運行機制。特定的腦內結構,如海馬內的腹側被蓋區和伏隔核,與快感、獎賞和成癮行為緊密相關。無論是物質還是行為,幾乎所有快感的產生都與這些區域有關。

成癮行為分為物質成癮和行為成癮,網絡成癮屬于行為成癮的一種。其主要特征包括:有強烈的做某種行為的欲望,即使結果有害;如果不能進行該行為,會感到緊張和焦慮;完成行為后,緊張和焦慮會得到暫時緩解;過一段時間后又渴望重復該行為;外部和內部環境的刺激會引發此欲望;嘗試控制但屢屢失敗。
二、沉迷網絡的事例
讓我們通過一些真實的例子,來深入理解網絡成癮的嚴重性及其影響:
事例一: 2008年,某城市快餐店老板娘遭遇不幸。兇手竟是一名因連續在網吧奮戰近一周、為上網費用而的19歲少年。他曾將父母給予的做生意的5萬元全部用于購買網絡游戲裝備。這起事情令人震驚,也凸顯了網絡成癮的可怕后果。
事例二: 另一名年輕人因沉迷于網絡游戲,竟然選擇了毒殺父母這一極端行為。他沉迷于網絡游戲“傳奇”,短短三個月內將父母為他做生意提供的5萬元全部投入其中。面對無法面對的現實,他選擇了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事例三: 還有一位初二男生,因沉迷于CS槍戰網游而荒廢學業。他在游戲中找到了快樂與勝利的成就感,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感到迷茫和無助。面對父母的壓力和期望,他選擇了逃避,沉迷于網絡世界。這些事例都警示我們,網絡成癮不僅影響個人和家庭,還可能對社會造成嚴重后果。我們需要正視這一問題,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的某個角落,一個名叫阿聰的12歲少年因沉溺于網絡槍戰游戲,不幸離世。他每天守在電腦前,連續數小時沉浸在游戲世界中,常常一玩就是十多小時。7月15日,連續打了五個小時游戲后,他突然頭痛發作,最終搶救無效身亡。這個悲劇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在崔各莊鄉奶西村的某個網吧,一名三十多歲的男子因沉迷于網絡游戲,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在虛擬世界中。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天,幾乎不吃不喝不睡覺,長時間泡在小網吧里。最終,因暈厥在網吧而搶救無效教亡。這再次凸顯了網絡游戲沉迷的嚴重危害。

面對孩子沉迷網絡游戲的問題,許多家長選擇施加強壓管理。這種做法的效果未必理想。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建立自我意識的關鍵時期,逆反心理強烈。家長過于堅決的反對可能讓孩子覺得,不玩是聽從家長,而玩游戲則是“做自己”。這種對自主的渴求可能壓倒了自制,使得問題更加棘手。
有效的管理必須建立在理解孩子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家長首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避免單純的道德指責。應采取靶向治理、精準施策的策略,了解孩子具體沉迷哪一款游戲以及沉迷的原因,進行重點管理。

家長應和孩子一起認識網絡游戲的危害,共同討論解決辦法。讓孩子自己提出防沉迷舉措,家長督促落實。若孩子仍想保留一些游戲空間,只要保證可控制、有分寸,如完成作業后玩半個小時,也可以適當放開。關鍵在于培養孩子自制力,避免沉溺于游戲的危害之中。學校和社會也需要關注這一問題,通過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網絡使用觀念。不同學校在處理學生網絡游戲沉迷問題上的差異性和優點也需要被重視和宣傳,以共同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