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叛逆少年逆襲之路:清華校訓背后的勵志故事
清華大學之精神與校訓解讀
清華大學,簡稱清華,是中國的一所頂尖學府。其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源于校址清華園地名。作為清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創立的資金源于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歷經多次更名與變遷,清華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基地。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一校訓由兩部分組成,既體現了對學子個人品質的要求,也體現了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自強不息”源自《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味著君子應該剛毅堅卓,發奮圖強,體現了清華學子不斷追求進步、自我超越的精神。
“厚德載物”則出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要求君子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體現了清華學子胸懷寬廣、兼容并蓄的品質。

清華大學的校歌與校訓緊密相連,共同體現了學校的精神內涵。校歌中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深刻反映了清華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教育宗旨。賀麟先生曾指出,校歌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能夠表達清華教育的宗旨。校歌與校訓共同構成了清華大學獨特的精神風貌。
清華大學的校訓不僅在字面上得到了傳承,更在實際辦學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追求卓越、勇于創新。學校也強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扎實的專業知識為社會做出貢獻。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清華大學的校訓,不僅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宗旨,更是對學生品質的要求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一校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清華學子不斷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重要貢獻。清華校訓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更具有現實的價值和影響。民國時期,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的勵志演講

在民國時期,梁啟超先生于清華大學任教時,為清華學子帶來了一場題為《論君子》的鼓舞人心的演講。他殷切希望清華學子們能夠承繼中華傳統美德。他引用了《易經》上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以此激勵清華學子們自強不息,增厚美德。
深受梁啟超演講的啟發,清華人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理念寫進了校規,后來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這八個字凝聚了清華大學的辦學精神,體現了學校對學子們的高標準要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味著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則表明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兩句話是清華學子應當遵循的處世哲學。
清華大學簡稱“清華”,是中國的一所頂尖學府。其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是清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歷經多次更名和變遷,清華大學逐漸發展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再逐步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在抗日戰爭期間,清華大學曾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臨時大學,后又遷至昆明。1949年后,清華大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清華大學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多項計劃,是九校聯盟等重要成員。清華大學在科研、教學、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清華大學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卓越的教學質量,吸引了無數國內外學子前來求學。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更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清華學子奮發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