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學校是一家專門針對孩子叛逆\厭學等青少年成長問題開設的特殊教育特訓學校,我校配有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團隊,高素質的教官,全封閉式管理、對學生嚴格要求,以心理雕塑為主 線,以家庭親情培養為動力點,全面塑造健全人格,絕無粗暴的打罵教育。
專家們一直強調讓孩子遠離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但目前還有一種情況值得警惕,就是迷戀電腦和手機的父母們也在逐漸增多,有可能成為孩子成長問題的隱患。在叛逆孩子學校能改變孩子的個性嗎?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曾經對父母教養模式與兒童個性特點之間的關聯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提出了四種父母教養方式。在這四種類型中,“忽視型”的教養是一種導致孩子出現很多問題的教育方式,這種類型的父母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很少干預孩子做的事情,也不了解孩子的優缺點,既不關心孩子,忽視孩子的要求,也不對孩子提要求,不過問或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這類父母往往對孩子漠然、拒絕,親子之間缺乏交往和溝通。
忽視型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表現為冷酷、攻擊性強、情緒不穩定,更容易早戀和形成網癮。
所以小學生父母要注意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方式,避免成為“忽視型”的父母。小學階段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父母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榜樣,幫助孩子養成學習和生活上的好習慣。除了生活和學習上的關注,父母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這不僅有利于孩子小學階段的成長,而且也是孩子未來適應初中生活,以及父母是否能處理好以后與孩子青春期關系的關鍵。
對于許多父母來講,網絡只是工具;但對這一代的孩子來講,網絡就是世界,隨著手機、電腦、電視、電子書籍等通過電子產品與互聯網的相互融合,當代的孩子們一出生就面臨著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對于他們而言,網絡就他們的生活,數字化生存是他們從小就開始的生活方式。孩子的生活和成長已經離不開網絡,但是過度依賴沉迷同,網絡最終也會導致諸多問題,所以如何指導孩子用好媒介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教育問題。
國外有專家把新生代的孩子叫做“網絡原住民”,因為他們出生在一個網絡無處不在的世界里,從小就接觸和使用各種電子產品。而很多在網絡時代之前成長起來的父母卻像是“網絡移民”,他們更多是為了適應現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才被動地學習和接觸各種新媒介。所以從來沒有一個時代的孩子像今天這樣難教育,因為信息時代動搖了父母和老師的權威地位。
在叛逆孩子學校能改變孩子的個性嗎?孩子現在可以通過網絡知道他想了解的任何信息,而不用像以前孩子那樣對父母說的:“你是從垃圾桶里撿來的”之類言論深信不疑。現在的父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信誓旦旦地對孩子講“我吃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因為一個8歲的孩子都可能會在任何一種電子游戲中打贏你。
我曾經帶一個代表團到巴黎,出席“明日青少年與媒介”國際論壇。幾百個專家形成一個共識,這就是:在計算機時代,成年人心懷恐懼,疑慮重重,而青少年無所畏懼,滿懷信心地往前走。全世界都發現青少年玩網絡,玩計算機玩得比大人好,孩子可以遠遠地把大人甩在后邊。英國首相布萊爾也感慨,玩電腦不如他的女兒。日本的內閣普遍都認為,在使用網絡方面大人不如孩子,他們提出,向孫子學習。很多老科學家說,這個事我得回家問問我孫子,他真不明白,因為這是一個年輕的事業,發展得很快。
現在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高度發達,各種網絡即時通訊產品和社交網站迅猛發展,有些父母剛剛知道QQ是什么東西,后面就又出現了SNS社交網站、微博、微信等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的網絡平臺。
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每天的上網時間為19億個小時,比兩年前增加了60%。網絡成癮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網民中網癮群體比例為14.1%,人數約為2404.2萬。
2013年03月14日《北京晚報》的記者張鵬報道了《電子兒童成用手聊天一代》的新聞:文中琳琳(化名)的媽媽,按照每年的慣例為女兒組織了一次生日聚會,然而和往年的歡鬧景象不同,一群五年級的小學生聚在一起,人手一臺iPad或者iPhone,全都默不作聲卻又忙得不亦樂乎,原來他們在班級的微信群里聊得熱火朝天。“既然聚在一起為什么還用微信,直接聊不就行了?”媽媽很詫異,“這么聊更有意思,平時都聊習慣了。”女兒忙碌中解釋了一句。面對這種場面,一群爸媽目瞪口呆。
在叛逆孩子學校能改變孩子的個性嗎?文中另外一女孩可可(化名),則是因為上課玩手機而被老師沒收。可可的媽媽這時才知道,上六年級的女兒已經成了“微信控”。上課聽講時可可特別不專心,總在下面低著頭,也很少回答問題,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最后老師發現她低著頭是在玩手機,在用微信和別人聊天。
可可的微信好友有上百個聯系人,還參加了七八個微信群,而且聯系人中很多是父母完全不知道的陌生人。平時沉默寡言的可可在群里非常活躍,說話也特別放肆,甚至有時候還說臟話。而最讓媽媽擔憂的是,女兒還和一些陌生人聊天,一些成年人甚至提出了見面和約會的要求。
新聞中孩子們的聊天工具“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這款聊天工具,非常便捷,既可以將熟悉的好友加到一個圈中群聊,還可以搖一搖手機就可以與一個陌生人聊天,并能根據定位功能尋找到附近幾百米內的微信用戶進行聊天交友。所以截止到2013年1月22日,微信的用戶就突破了3個億。
隨著微信用戶的增多,涉及微信詐騙和犯罪的案件也就越來越多,基本每個星期都有相關的新聞報道。而且隨著學生用戶的逐漸增多,通過微信犯罪對學生用戶也成為一個威脅,特別需要父母的保護和警惕。
在2013年2月19日,《三湘都市報》就報道了一起,15歲的少女通過微信搖到在高校就讀的19歲大學生,在與其見面后被灌醉,性侵并最終懷孕的新聞。
網癮全名叫網絡成癮癥,指的是上網者由于長時間地沉浸在網絡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具體癥狀為,患者對現實生活冷漠,對虛擬的網絡游戲、情愛、信息等沉溺和癡迷。更有甚者,會表現為在上網時身體顫抖,手指經常出現不由自主敲打鍵盤的動作。
在叛逆孩子學校能改變孩子的個性嗎?在有網癮癥狀的青少年中,女孩多偏愛于聊天,而男孩多沉迷于游戲。網絡游戲是網癮中對青少年傷害最大,也是最難以戒除的因素。
對于解決孩子沉迷網絡社交的問題,我的觀點是首先要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代替孩子單一乏味的生活,許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希望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學習上,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而一旦孩子在學習遇到挫折,或心生厭倦,缺乏其它活動的精神支持,就容易在網絡上尋找依靠。
所以父母應該注重孩子興趣和愛好的培養,讓孩子選擇更多能帶給他們成就感的事情。而在周末或假期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運動和旅行,即豐富了生活,又培養了感情。
其次,父母應該給予青春期孩子更多的關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來滿足青春期孩子對情感的需要。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閉塞自己的內心,勾畫獨立的空間來滿足自己對獨立感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有人能走進他們的內心,理解和傾聽他們的諸多煩惱。
而這時父母們要學會用尊重和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保持良好溝通,讓他感覺到自己不是那么孤單,這樣他們就會降低對網絡社交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