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叛逆期孩子學校內務管理挑戰:如何改進疊被子等日常習慣?
第一章:期望過高,壓力山大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家長們往往急功近利,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甚至要求他們做超出年齡段的事情。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往往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束縛他們的天性。

第二章:誤讀行為背后的真相
許多家長會對孩子的偶爾不良行為過度反應,上綱上線。其實,青少年有自然的叛逆傾向,一次或兩次的叛逆行為并不能代表他們的本質。
第三章:讓孩子像個孩子
家長應該允許孩子表現出他們的年齡特性,而不是過分期望他們表現得像大人。健康的孩子可能會有活潑、吵鬧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刻,這都是正常的表現。限制孩子的天真行為,無異于剝奪了他們的快樂。
例如,小豬佩奇和弟弟在泥巴水潭里玩耍的情景,就是一個典型的讓孩子盡情享受其年齡段的例子。中國的父母應該放下嚴肅的面孔,讓孩子更多地體驗屬于他們的快樂。

第四章:需求與期望的錯位
家長常常期望孩子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忽視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意愿。這種錯位導致親子關系緊張,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
第五章:歸咎與誤解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有時會歸咎于他們個人,卻忽略了環境因素和其他外部因素。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也不例外。
第六章:責備與傷害的邊界

許多家長知道輔導有害,但卻忽略了言語上的責備和侮辱同樣會給孩子帶來傷害。責備和批評需要慎重使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創傷。
第七章:愛的療愈力量
充滿愛意的行為療法是治愈孩子心靈的有效方式。家長應該通過關愛、鼓勵和支持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第八章:榜樣的力量
家長的言行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如果家長的行為不恰當,孩子很可能會模仿。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樹立良好的榜樣。

第九章:看見內心的善良與愛
家長在關注孩子外在行為的也要關注他們內心的愛和善良動機。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獨特的美好之處,需要家長去發現和欣賞。
他們會以一種調皮搗蛋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因為他們明白這會引起你的大聲反應,讓你進入情緒失控的狀態。孩子會模仿這種行為,對別人也大喊大叫,向你傳遞一個信號:你不值得他們心平氣和地交流。這種情況會降低他們對你的信任,導致他們不再愿意敞開心扉與你溝通。
有時候,你可能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喊大叫。那么,你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以下這些原因導致了你的行為:是因為遭遇了巨大的挫折,無法處理這種情緒;是因為小時候父母也是通過大喊大叫來教育你,你學會了這種方式;是因為這已經成為了你的習慣;或者是因為你相信這是唯一讓孩子聽話的辦法。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反思自己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與叛逆的孩子進行權力之爭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這種爭奪通常非常激烈、充滿情緒,甚至丑陋不堪,雙方往往都會受傷,而你可能會更慘。權力爭奪會引發報復心理。孩子的報復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可能是頂嘴、扔掉食物、拒絕收拾玩具、咒罵你、破壞東西,甚至是抽煙飲酒、瘋狂購物、早戀、輟學、夜不歸宿或自殺。你需要評估在權力之爭中你所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如何避免這種爭奪。

應對叛逆孩子,不是要操控他,而是要讓他自我感覺良好。當你心平氣和地表達你的想法時,孩子會傾聽。在中國家庭中,權力之爭十分普遍。舊社會,孩子被要求無條件服從,而現在,許多家長仍然堅持家長權威不可動搖的思想。現代孩子們追求自由民主,對這種思想持有鄙視的態度。家長們必須改變思維方式,改變心態。
叛逆的孩子們想要自我感覺良好,但他們并不總是知道怎么做。作為家長,你需要幫助他們實現積極的轉變。你需要給予他們正面的反饋和鼓勵,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努力和付出是被認可和贊賞的。你也需要引導他們學會如何處理情緒和問題,讓他們知道大喊大叫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通過你的引導和支持,孩子們會逐漸學會以更積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應對挑戰和壓力,成長為自信、獨立、有價值的成年人。教育孩子:正強化與真誠表揚的平衡
家長的一項關鍵任務,是確保孩子們保持自我感覺良好。為此,我們經常需要通過夸獎和獎勵孩子來加強他們的良好行為。這個過程被稱為“正強化”。通過獎勵,我們可以有效激勵孩子繼續表現出色。
我們必須清楚地區分獎勵和賄賂。真正的獎勵應當是真誠的、口頭的和非物質的。現在的孩子們被物質世界所包圍,物質獎勵未必能觸動他們的內心。中國父母在贊美孩子時,往往過于吝嗇,口頭上的贊美如“我們為你感到驕傲”、“我們很佩服你最近所作出的努力”等,其實是非常有效的。
那么,如何真誠地表揚孩子呢?態度要真誠;表揚要適可而止,避免過度或不足;表揚時要體現對比,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進步;一旦發現孩子的進步,就要及時表揚;表揚的方式要多樣化和見機進行。家長們可以列出孩子的各種值得表揚的行為,如獨立、關心他人、有創造性等。

雖然口頭獎勵十分重要,但物質獎勵并非不可取。在使用物質獎勵時,我們應遵循一些原則:了解孩子看重什么,與孩子的興趣相關,不讓物質獎勵完全代替口頭獎勵,并在行為完成后及時獎勵,而不是預先作為誘餌。物質獎勵要適度,符合孩子的需求。
在獎勵孩子的我們不應忽視他們努力的過程。無條件地信任孩子,對他們的信心表現出堅定的態度。尋找孩子過去的成功案例來鼓勵他們在未來取得更大的進步。引導孩子將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讓他們逐步完成。父母自己也需要經常給自己輸入正能量,保持積極的心態,從而更好地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的過程,不僅是塑造他們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讓我們在給予孩子正強化和真誠表揚的也給自己一些應有的獎勵,因為我們都在努力做得更好。
家長不應僅僅以“紀律維持者”自居,更應避免陷入“專制型、權威性”家長的誤區。部分家長甚至期望孩子犯錯,以便展現自己的規則威力,這種心態顯然是扭曲的。真正的教育應是引導孩子理解行為界限,而非強制服從。

研究顯示,輔導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孩子可能會因害怕懲罰而暫時服從,但如果沒有持續的監管,他們可能會再次放縱自我,因為他們并未真正意識到行為的正當與否。輔導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影響其對家長及社會的看法。
與輔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分縱容和寵愛。這種做法可能導致孩子誤認為他們可以無視規則,甚至可能對家長的威信產生輕視。很多家長在家中扮演“白臉”,但過分縱容只會讓孩子失去對規則的尊重。
處理叛逆孩子的問題時,不應孤立地看待他們。兄弟姐妹的感受和表現同樣重要。家長應避免將叛逆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避免給他們貼上“問題孩子”的標簽。穩固的婚姻往往能減少孩子的叛逆行為,因為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礎。
老師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不正確的處理方式可能會使孩子的叛逆行為加劇。正確的教育風格能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幫助他們建立對未來的信心。作為家長,應關注老師如何影響孩子,與老師和學校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合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老師的教學風格和態度,尤其是他們如何處理孩子的叛逆行為,都是家長應該關注并與之配合的方面。
在這一階段,我們將深入探討一系列可能遇到的頑固性障礙。包括注意力多動癥、學習障礙、抑郁癥、酒精或藥物濫用以及健康問題。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時,需要認識到這些癥狀可能是這些障礙的表現。家長們需要積極了解這些癥狀背后的原因,適當地給孩子普及相關知識,并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作者在此章節中總結了前九天家長應努力的方向。關鍵詞如發現問題、理解、耐心、自我學習、自我意識、情緒控制等在此匯總。作者強調,真正的助人就是助己,通過不斷修煉和提升助人能力,家長能夠與孩子風雨同舟,攜手前行。作者認為,《寶寶也是哲學家》一書為讀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孩子的方法,幫助家長更好地看懂嬰幼兒和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本書作者是一位兒童學習和發展研究的領軍人物,從兒童意識的角度剖析哲學問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欣賞童年的豐富性和重要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多次叛逆期。九歲的孩子如果不聽話、性格別扭,家長可能會疑惑這是否意味著孩子進入了叛逆期。實際上,九歲確實是孩子的一個叛逆期。從幼年到成年,孩子會經歷三個特別的叛逆階段。第一個叛逆期大約在兩歲半到三歲左右,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意識和態度;第二個叛逆期則是在七到九歲的準大人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有較強的叛逆心理。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理解和引導他們的行為,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進入學校學習后,孩子們開始接觸許多新的朋友和各種各樣的新思想。與此他們的獨立意識也開始萌芽,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這種成長帶來的自信與新鮮體驗常常使他們急于擺脫家長的控制,出現厭學、挑食等行為和與父母對著干的現象。
大約從12-15歲的青春期開始,無論是女孩還是男孩,都似乎不再受父母的掌控。這個階段的孩子經歷著一場思想和行為的巨大變革,表現為不聽話、情緒波動大、以自我為中心等特點。這不僅僅是孩子單純的叛逆,而是青春期獨有的心理特點與生理變化交織影響的結果。
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應當保持冷靜,嘗試與孩子進行平等和尊重的溝通。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家長應該多聆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對于正確的想法,家長可以給予肯定;對于存在的問題,可以耐心指導孩子認識并改正。

九歲的孩子正處于叛逆期的初期階段,他們可能會出現不愿意溝通、情緒波動等狀況。在這一階段,家長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來探索自我和個人領域,尊重孩子的個人生活習慣和選擇。例如,孩子不愿意疊被子或上廁所時看手機等個人行為,家長應尊重并理解這是孩子自我認知和個人主導權的表現。
除了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外,家長還應該注重引導和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態度。家長可以通過鼓勵、獎勵等方式激勵孩子積極參與學習和生活活動。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最重要的是,家長應該與孩子建立互信的關系,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愛和支持,從而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