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叛逆青少年回家后的心理反彈應對策略與指導指南
在一個寒冷的冬日,5歲的孫女僅僅吃了外公一片面包,奶奶不顧自己的老寒腿病痛,冒著大雪也要為孫子再購買三袋面包。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不僅僅是一個行動,更是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過度的照顧和滿足也可能帶來問題。孩子在這種環境中,可能會逐漸失去責任心,過度依賴他人,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現今社會普遍認為,孩子遭受的挫折太少。確實,家長應該給予孩子適當的挫折教育,以培養其堅韌不拔的品質。當孩子面臨諸如考試不理想、被同學欺負等挫折時,家長應鼓勵而非過度保護他們。現實中有些家長的態度卻截然相反,他們過度溺愛孩子,甚至當孩子遇到小小的困難時,就會過度干預。這種教育方式可能導致孩子缺乏面對挫折的能力,進而導致厭學、沉迷游戲等行為問題。
在現實中缺乏情感鏈接的孩子,容易感到孤獨。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系。許多孩子在現實中缺乏這種聯系。雖然他們可能擁有許多朋友和社交活動,但如果缺乏真正的情感鏈接,他們仍然會感到孤獨。游戲中的伙伴和完成任務后的贊賞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尋找歸屬感的場所。在那里,他們可以找到現實中的缺失感。游戲有時成為他們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

情感鏈接是解決孩子孤獨問題的關鍵。許多父母并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導致孩子缺乏情感鏈接。父母應該通過語言、身體和情感與孩子建立聯系。這種聯系可以激發孩子的生命力,讓他們充滿熱情。在紀錄片《雙城記》中,青春期的孩子們因為缺乏與父母的情感鏈接而集體自殺的悲劇令人震驚。這提醒我們,與孩子建立情感鏈接至關重要。家長應該勇于表達自己的情感,與孩子建立真實的聯系。
一、引言
隨著孩子逐漸步入青春期,許多家長開始面臨各種挑戰。孩子仿佛一夜之間變得叛逆、反抗,這讓許多家長感到困惑和無助。對此,花姐姐想說的是,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我們首先要自我反思,看看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需要調整。當我們成長了,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成長。
二、青春期的覺醒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他們渴望獨立,對父母的教導和安排產生反抗。這是他們成長的標志,是他們尋求自我身份獨立的表現。了解這一心理特征,家長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為,從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三、建立良好的溝通基礎
母親的情緒和回應對親子關系有著深遠的影響。家長應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全然接納他們的沖突和差異。重要的不是沖突本身,而是我們對待沖突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建立良好的溝通基礎,有助于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
四、身教勝于言傳
父母的行為和態度對孩子影響深遠。相比言語教導,行動更能影響孩子。家長要思考自己的行為和態度是否能達到自己的教育目標。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指責、命令、批評可能適得其反,應以理解和引導為主。
五、面對孩子的成長過程

孩子犯錯是成長的過程,家長應珍惜這些機會,與孩子一起分析和改正。案例中家長希望孩子有選擇的交朋友,但應尊重孩子的判斷。如果發現孩子受到不良影響,應冷靜分析,與孩子溝通,而不是粗暴制止。家長要給予孩子平等和尊重,培養他們的責任心。
六、16歲孩子的特殊叛逆期
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常常讓父母感到困惑和焦慮。孩子變得叛逆、喜歡對著干。對此,家長首先要接納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的叛逆是成長的一部分。那么,孩子為什么會叛逆呢?其實,叛逆是孩子成長的標志,是他們尋求自我身份獨立的表現。那么,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這需要我們共同探索和學習。
孩子在大約12歲左右開始經歷人生的第二個叛逆期。他們開始用獨特的方式向世界宣告:“我長大了,我要有選擇權!”這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長大的標志是什么呢?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擁有選擇權。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所選擇,而非完全按照他人的安排前行。

由于孩子在童年期對大人的依賴,許多家長習慣性地替孩子做出大部分決策。但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如果家長繼續忽視孩子的成長需求,過度干預他們的選擇,便可能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
當孩子感到自己的生活環境中缺乏選擇的空間時,叛逆便成為了他們爭取選擇權的方式。叛逆并非簡單的反抗,而是一場關于選擇權的深層爭奪。
這場選擇權的爭奪戰主要有兩種形式:硬抗與軟搞。硬抗,即家長說東,孩子偏要往西。因為在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決策博弈中,如果孩子總是順從家長的選擇,那么選擇權依然掌握在家長手中。孩子會采取與家長意愿相反的行為來爭取自己的選擇權。
常見的硬抗例子包括:家長希望孩子考上重點高中,孩子卻想進入職業學校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家長禁止孩子玩游戲、談戀愛或與他們交往的朋友類型等,孩子卻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家長的堅持往往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強烈。
軟抗則是不與家長正面沖突,多發生在家長強勢、孩子較弱的家庭。孩子在面對家長的決策時,可能會選擇沉默、回避或私下里做自己的決定。雖然表面上看似沒有直接的沖突,但背后依然是對選擇權的爭奪。

無論是硬抗還是軟抗,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爭取自主選擇權的表現。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成長需求,給予他們適當的空間與自由,讓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