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什么特點?
一提起青春期的孩子,大家腦海可能會閃過一個詞——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處于12-18歲,他們的身份介于兒童和成年人之間,他們的大腦和身體其他部分都在經歷很多變化,受“大腦重組”以及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使得這一階段的孩子們整天生活在“波濤”中。那做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往往比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的起伏和顛簸,要更為敏感和激烈,而這又會進一步激化親子關系和矛盾,形成惡性循環。
假如家庭里發生了青春期叛逆的問題,作為家長一定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當家長無限放大孩子的反應時,制造了自己的焦慮,同時又制造了孩子的焦慮。
首先,父母要正確認識“情緒”
情緒沒有好壞,情緒是一種能量,是內在需求和愿望的間接表達父母自己有好情緒和壞情緒,同時要允許孩子有好情緒和壞情緒~ 比如生氣——是尋求理解和關心;表面看是推開別人的力量,內在是孩子說,沒有理解到我,沒有關心到我,沒有滿足我內在的期待;
比如焦慮——是尋求支持和確定感;
情緒,是了解內在需求和愿望。
要注意一點:家長認為管孩子,就要說說說,不停說,其實大人有意無意說的狠話,可以“殺教”一個孩子。在家長可能覺得說狠話,孩子才能聽進去,其實并不是的,這樣是在侵犯孩子的邊界,在傷害孩子。孩子愿意要溝通的愿望,會越來越減少,甚至不愿溝通。父母一想溝通,孩子就脾氣“爆炸”了,這樣的表現,其實是父母造成的。
根據美國的心理學家埃爾克森的說法:人的一生會有8個發展階段,和人的身體發育一樣人的心理發展也是有規律的。其中18歲以前是5個階段,青春期這個階段是第五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會對后一個發展階段起到影響。 青春期出現問題通常是因為前四個階段心理發育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恰當的對待,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
孩子在這個階段出現了問題其實是在向父母求救,尋求恰當的對待。家長之前沒有系統的學習心理發育過程,未正確的對待孩子,其實是中國家長很普遍的現象,建議父母多懂點心理學!
其次,要了解青春期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特點 正式的青春期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霍爾提出的,青春期叛逆的觀點就源于該理論。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就是情緒焦躁不安、和家人沖突頻繁、疏遠成人社會、做出魯莽行為和排斥成人價值觀。是家庭一段比較艱難的時期,沖突、抑郁和危險行為遠比其他時期更多。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安娜.弗洛伊德曾經說:青少年就像是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