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孩子叛逆厭學,叛逆學校是否有效?探尋學校責任與教育之道
面對孩子叛逆期厭學的問題,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孩子叛逆期厭學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對于家長來說,需要理解這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不必過度驚慌或過度緊張。孩子叛逆期厭學不應考慮直接辦理休學。休學不僅會影響孩子正常的學習進度,還可能加重孩子的厭學情緒,導致社交機會的喪失。根據相關規定,休學通常僅限于因病請假,且需要相關部門的證明。
那么,面對孩子叛逆期厭學,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

家長要提高對孩子的耐心度。當孩子叛逆不學習時,家長應保持冷靜,避免情緒化的反應。與孩子溝通時,要尊重他們的觀點,而不是強迫他們接受父母的看法。
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至關重要。家長可以在家中安排一個安靜的學習空間,讓孩子可以在那里安心學習。家長還需要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和需求,幫助他們發現興趣所在,引導他們向興趣相關的方向學習。
家長應該反思自己的期望是否過高,是否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關注。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壓力后,家長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僅僅以成績來評價他們。
當家長面對叛逆期厭學的孩子時,有兩種處理方法可供參考。第一種是讓孩子暫時休學一年,放手讓他們在社會中體驗生活。第二種是轉入寄宿學校或封閉學校,以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這兩種方法都需要謹慎考慮。休學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和社交機會。而轉入寄宿學校則可能讓孩子感到被孤立和失去自由。家長在選擇這些方法時應該權衡利弊。
要認識到錯誤是教育的重要資源。孩子犯錯不如叫做試錯——嘗試是否正確。孩子是在不斷地試錯與改錯中進步和成長的。面對小錯不斷的孩子,家長和老師要學會抓大放小,關注孩子的習慣和規則等原則問題。要理解孩子犯錯有時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通過與孩子的溝通和引導,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學會改正。

案例二:孩子聰明卻成績不佳,尋求心理援助怎么辦?
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家長憂心忡忡地求助:“奶奶和老師頻繁抱怨,孩子似乎背負了巨大壓力,要求尋找心理醫生。”我安慰家長,不必過于焦慮。周圍的人對孩子的過度贊譽,讓孩子背負了“聰明”的重擔,而成績不佳可能只是暫時的挫折。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老師和家長應嘗試以更全面的方式評價孩子,比如采用等級評估而非單一分數,減輕孩子比較壓力。如此,許多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案例三:孩子拖沓磨嘰背后的原因與對策
家長抱怨孩子做什么都慢吞吞的,怎么辦?我向家長指出癥結所在:孩子缺乏支配時間的自主權。完成學習任務后,他們仍被安排額外任務,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積極性。解決方案是讓孩子自己管理時間。采納這一建議后,孩子的拖沓問題明顯改善。孩子說:“我在節約我的時間。”
案例四:對待考試作弊,教育方式至關重要

兩個孩子都犯了考試作弊的錯誤,處理方式不同導致結果大相徑庭。一個孩子被老師信任并鼓勵改正,最終成績名列前茅;另一個孩子因作弊被發現而遭到嚴厲批評,導致極端行為。教育孩子要講誠信固然重要,但教育孩子的方法更加關鍵。理解和信任往往比指責更能幫助孩子成長。
觀點一:理解孩子的錯誤背后的原因
孩子犯錯并非故意為之。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其動機和原因至關重要。當孩子意識到錯誤并非有益時,他們不會故意犯錯。只要了解孩子的動機和原因,就能幫助他們認識錯誤并非有意為之。我們應傾聽孩子的解釋并給予理解和支持。
觀點二:尊重并正確引導孩子的錯誤
孩子的錯誤不應該受到無理的批評或指責。無知的錯誤和能力的不足都可以理解和引導;有意的錯誤可以通過溝通解決;惡意的錯誤則需要反思背后的原因并共同解決。對待孩子的錯誤應以同理心對待,幫助孩子認識并改正錯誤。批評不是最佳方式,理解和引導更為有效。

觀點三:寬容對待小錯并不斷引導大方向
對于經常犯小錯的孩子來說不必過于苛責他們“抓大放小”。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規則意識通過制定有約束力和執行力的規則來引導他們自我遵守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有規則就要有處罰但處罰應以不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
觀點四:允許孩子為錯誤辯解并合理引導
當孩子犯錯時允許他們辯解說明原因眼見未必為實了解前因后果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同時避免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給予他們適當的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觀點五:妥善處理孩子的謊言與遮羞布

孩子撒謊可能是為了掩飾錯誤避免批評。作為大人不必刨根問底而是選擇合適時機暗示孩子讓他們明白誠實的重要性即可不要輕易撕下孩子的遮羞布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觀點六:寬容不等于縱容正確引導是關鍵 對于孩子的錯誤我們應引導他們明白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以及如何改正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縱容或懲罰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幫助讓他們更好地成長和發展。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們時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困惑,尤其是對于教師而言,面對孩子的錯誤,如何平衡寬容與縱容的界限,如何幫助孩子成長,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對于教師而言,遇到錯誤越嚴重的孩子,越應該感謝他們。因為正是這些錯誤,提供了促進我們專業成長的機會。寬容孩子的錯誤,就是給予他們自我糾正的機會。但寬容并不等于縱容,我們必須明確這一點。在處理孩子的錯誤時,我們不能翻舊賬,否則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
當我們遇到所謂的“叛逆期”孩子時,或許應該換個角度看問題。在親子課堂上,有一種觀點逐漸受到認可:叛逆,其實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標志。青春期的孩子,在尋求獨立,希望確立自己的地位,因此可能會表現出與大人的期望不一致的行為。這正是他們探索世界、認識自我的過程。
讓我們先來看幾個案例:
案例一:“爸爸,我戒掉網癮了”。面對沉迷于網絡的孩子,我們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如孤獨、追求成就感、缺乏情感溝通等。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消除這些原因,而不是單純地批評和指責。

案例二:一個被母親塑造的“乖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現得很聽話,但實際上只是為了滿足母親的期望。當孩子意識到這一點時,可能會產生抵觸情緒。我們的任務是要幫助孩子認識到,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不必總是按照別人的期望去活。
案例三:智慧面對孩子成績退步。當孩子成績下滑時,我們不必過于焦慮。相反,我們應該給予他們理解和寬容,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這樣的處理方式,往往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關心和支持,從而更有動力去努力。
案例四:老師用“權威”傷了孩子的心。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而不是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他們,否則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我們應該學會聽孩子說“不”。這是他們獨立思考、形成自己見解的表現。我們應該習慣于孩子的否定意見,因為這是他們學會自律、學會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感謝孩子的每一個錯誤和挫折,因為正是這些經歷讓他們成長、成熟。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孩子、寬容他們、幫助他們成長為我們所期待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作為教師和家長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很具有挑戰性但這也是促使我們自身專業成長的好機會。個性與創新能力:孩子成長的獨特視角
在傳統的教育氛圍中,我們常常傾向于喜歡那些乖巧、聽話的孩子。這種傾向可能會忽略孩子的真實個性和潛能。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擁有獨特的天賦和潛力,尤其在創新方面。

觀點一:個性的孩子,更有創新能力
我們不能僅僅以“乖”或“聽話”來評判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相反,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展現他們的個性,因為個性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國外教育傾向于培養有個性、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而不是將他們塑造成一個模子。
觀點二:學會逆向思維,發展空間更大
調皮搗蛋的孩子往往很聰明,他們常常展現出逆向思維的能力。長期接受傳統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讓他們變得溫順和服帖。盡管這些孩子在大人眼中可能不符合優秀學生的標準,但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空間實際上更大。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展現他們的逆向思維,而不是僅僅批評他們的叛逆行為。
觀點三:父母善于傾聽,孩子就不會有叛逆期

許多孩子之所以叛逆,往往是因為他們的聲音沒有被父母聽到。如果父母能夠善于換位思考,更多地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問題,并善于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那么叛逆就會遠離孩子。這需要父母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民主溝通、相互尊重、加深理解。面對叛逆嚴重的孩子,父母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過于權威。
面對厭學行為:老師和家長該怎么辦?
厭學行為是當前許多孩子面臨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實際案例出發,了解造成厭學的原因。例如,“數學小天才”可能因為超前學習而失去好奇心;“重點小學的孩子”可能因為作業過多導致睡眠不足;“離家出走的孩子”可能因為過度關注學習而感到壓抑。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僅僅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家長應該嘗試調整教育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任務。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而非過度指責和批評。這樣孩子們才會更加熱愛學習并樂于探索新知識領域。總之在面對孩子的厭學行為時家長和老師應該關注孩子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幫助他們找到學習的樂趣并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個性和潛能這樣才能培養出健康、快樂、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經過孩子自我質疑學習能力,并準備放棄學習和補課的時候,家長不必過于驚慌。我理解這是每位孩子成長中可能會遇到的困境。面對這一問題,我告訴家長們,要嘗試理解孩子的內心掙扎,并和老師、孩子共同分析學習上的挑戰,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僅僅是關注成績和排名。
觀點一:激發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通過有趣的“胖問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讓他們從問問題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我們不能為了短期的高成績而扼殺孩子的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持續學習的動力源泉。

觀點二:作業量需適度,過量作業無益
作業的初衷是加深理解、提高思維,而非機械重復。過多的作業只會讓孩子望而生厭,無法有效提高成績。家長和教師應共同控制作業量,精選作業內容,避免重復機械的任務。
觀點三:關注全面評估,減輕孩子壓力
評估孩子的學習應關注努力程度、進步幅度等多個方面,而不僅僅是分數和排名。家長和老師應看到孩子的付出和努力,肯定他們的進步,而不是僅盯著分數和排名施加壓力。
觀點四:夢想的引導力量不容小覷

優秀的孩子之所以不怕學習壓力,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夢想。父母可以通過閱讀等方式擴大孩子的視野,引導他們樹立宏偉的目標,夢想是厭學的克星。
觀點五:樂觀情緒助力學習
心情愉悅時,學習效率更高。培養孩子樂觀的情緒需要適當減少學習時間,讓他們參加多樣化的活動。老師應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在提高學習的精準性和課堂質量上下功夫。
觀點六:面對退步,鼓勵而非責備孩子
當孩子退步時,他們內心已經十分難受。家長和老師應尊重、理解并幫助他們找到退步的原因,共同制定解決方案。責備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退步。

我想說的是,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獨特的閃光點,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和培養。作者房超平作為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助理,對教育的理解和洞察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學習環境。
編者注: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