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叛逆少年學會獨立:教育疊被子習慣養成之道
讀書筆記:《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有感
一、引言
逸爸于20××年讀過《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近期在家長群中分享心得,再次細讀,深有體會。本書作者伯恩斯坦在家庭教育方面經驗豐富,曾幫助眾多家庭修復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對于家長們來說,孩子的叛逆問題是最常討論、最為頭疼的話題之一。將此書之要點梳理分享,期望對更多家長有所啟發。

二、為何分享此書?
1. 作者伯恩斯坦具有豐富家庭教育經驗,其語言接地氣,符合中國家長口味。
2. 孩子叛逆是家長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也是教育孩子中遇到的難題。
3. 我們對“叛逆”存在誤解,需重新認識。因受傳統觀念影響,我們往往將叛逆與不良行為關聯。因缺乏兒童心理學和腦科學知識,無法理解叛逆背后的原因。
三、本書核心內容

本書聚焦4歲至18歲的孩子。作者伯恩斯坦在書中提出一個10天計劃,指導家長每天應如何與孩子相處、溝通。書中核心觀念為:孩子出現問題,家長應先自我反省和改變。
四、第一章:掌握孩子叛逆原因
我們普遍認為,兒童時期、青春期都可能經歷一段叛逆期,這是正常經歷。我們不能僅被動等待,應主動幫助孩子學會恰當表達自我。為此,作者設計了一系列問題供家長測試孩子叛逆程度,并引導家長思考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原因。
五、思想毒素:質疑育兒方式
部分家長在面對孩子叛逆時,會陷入自責、抱怨等消極情緒中。他們可能會質疑為何要孩子,感到精疲力竭,對如何控制局面感到迷茫。作者指出,此時家長需警惕“毒害性思想”的影響,應認識到孩子叛逆并非單一原因造成,需從多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你是否曾覺得自己在育兒方面失敗?若有這樣的感受,請嘗試在孩子面前作出改變。用微笑、握手、拍打、靠近等方式與孩子交流,說“我愛你”,并以目光接觸、擁抱、點頭來傳達你的情感。避免消極行為,如吼叫、嘲笑、刺激挑釁等,這些行為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深遠影響。
在育兒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地表現出消極行為,如吼叫、嘮叨、打斷、否認孩子感受、尖酸刻薄的挖苦以及說教等。這些行為可能會阻斷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特別是吼叫和嘮叨,是家長們常犯的“病”。部分中國家長可能習慣于傲慢,不理會孩子的感受,獨斷專行。
哪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很多家長并不知道如何理解孩子。傾聽是理解孩子的關鍵。學者M. Scott Peck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強調了傾聽的價值。要做到有效傾聽,需要保持目光接觸,消除分心,傾聽時切忌打斷孩子,并讓孩子知道你確實在認真聽。
孩子需要家長的愛和認同。即使孩子的行為可能讓人質疑他們對家長的愛,大多數孩子仍然承認他們愛自己的父母。無論孩子表現得多么生氣或拒人于千里之外,家長都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多么珍重和關愛他。
在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中,誤解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叛逆行為升級和惡性循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家長需要更加理解孩子的感受和行為背后的原因。當孩子表現出叛逆行為時,家長不要過度反應,而是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問題,這樣可以減少誤解和叛逆行為的發生。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家長們常常抱有急功近利的態度。他們可能給孩子設定過高的期望,或者讓孩子承擔超出其能力范圍的任務。這樣的期望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成長節奏和個體差異,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
青少年時期,孩子們可能會出現叛逆的行為,這是他們探索和建立自我身份的一部分。一些家長會對孩子的偶爾過失上綱上線,過度反應,這可能會破壞親子關系,讓孩子產生自卑感。
孩子們天生好奇、活潑,喜歡通過玩耍來探索世界。許多家長卻期望孩子表現得像個小大人,過于嚴肅正經。這種期望可能會限制孩子的自由玩耍,阻礙他們的身心發展。
以前有個動畫片《小豬佩奇》中的一集,描述了佩奇和弟弟在泥巴水潭里玩耍的情景。豬爸爸并沒有因為孩子們弄得渾身是泥巴而責怪他們,反而加入了他們的游戲。這就是讓孩子盡情享受童年的典型例子。而我們中國的父母,很多時候過于嚴肅,限制了孩子太多應有的快樂。
家長有時會把自己的期望和壓力加諸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滿足他們的情感或物質需求。這種期望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無法滿足,產生挫敗感和內疚感。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這是成長的過程。一些家長卻傾向于將孩子的錯誤完全歸咎于孩子個人,忽略了環境、教育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這種態度可能會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公平對待。
許多家長知道輔導是有害的,但卻忽略了言語上的責備和批評同樣會傷害孩子的心靈。長期的批評和責備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影響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認同。
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治愈心靈的創傷,幫助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一些家長卻忽略了充滿愛意的行為療法,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是通過觀察和學習來成長的。如果家長的行為和態度與孩子傳遞的價值觀不一致,那么孩子可能會感到困惑和矛盾。家長的榜樣作用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第三天:避免大喊大叫的陷阱

大喊大叫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想象一下,當你被他人大喊大叫時,你會作出怎樣的反應?你會熱情積極地回應并欣然接受每個要求嗎?還是你會在心里策劃如何報復?又或者是你會感到特別無能為力?
當你被大喊大叫后產生的消極想法和感受,可能會久久不散。當你想要對孩子大喊大叫時,請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
為什么不要大喊大叫?因為:
1. 大喊大叫不會讓孩子改變行為;
2. 它可能妨礙你處理正在發生的事情;

他們會以一種調皮搗蛋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因為他們知道這樣會讓你情緒失控,大喊大叫。孩子往往會模仿這種行為,用同樣的方式對別人大喊大叫。這種方式實際上是在傳遞一種信號:你不值得我心平氣和地交流,你自找的挨罵。這種行為會降低孩子對你的信任,他們不再愿意敞開心扉與你交流。
有些家長表示,他們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會無原因地大喊大叫。其實,這背后往往隱藏著一些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極度沮喪,無法找到其他方式處理情緒;也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父母就是這樣大喊大叫,他們學會了這種方式;或者這只是已經養成的習慣;又或者是認為這是唯一讓孩子聽話的辦法。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我們需要深入反思自己大喊大叫的原因和頻率。
與叛逆的孩子進行權力爭奪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這種爭奪通常激烈、情緒化,甚至丑態百出,雙方往往兩敗俱傷,而你可能更慘。權力爭奪會導致報復心理。孩子的報復行為會根據年齡有所不同,從頂嘴、扔食物,到拒絕收拾玩具,甚至更為嚴重。為了避免權力爭奪,我們需要改變心態,不應試圖操控孩子,而是要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當我們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孩子往往會愿意傾聽。
在中國的家庭中,權力之爭十分普遍。過去,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但現在社會價值觀已經改變。現在的孩子追求自由民主,如果家長還固守舊的觀念,常常強調“我是你老子就該聽我的”,只會引發權力爭奪。我們必須改變思維方式,改變心態。要理解孩子的叛逆并非只是為了反抗,而是他們正在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我們需要幫助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到良好。
叛逆的孩子們渴望自我認同,但他們并不總是知道怎么做。我們需要幫助他們朝著積極的方向轉變。我們可以通過鼓勵、引導、理解和支持來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找到自己的方向。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感受、想法和夢想都是重要的,都值得被尊重和認可。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處理叛逆期的挑戰,成長為有自信、有責任感、有同理心的成年人。

家長的工作之一便是常常提醒孩子們保持自我感覺良好。通過夸獎和獎勵孩子來加強他們的良好行為,這個過程被稱為“正強化”。正強化是激勵孩子繼續展現優秀行為的有效方式。
我們必須明確區分獎勵和賄賂。最好的獎勵往往是口頭的、非物質的。現在的孩子被物質包圍,物質獎勵未必能打動他們的心。中國父母在口頭贊美上往往顯得吝嗇。真誠的表揚,態度至關重要。
表揚要適可而止,體現對比,讓孩子知道現在的表現比過去的好。一發現孩子的進步,就應該及時表揚。表揚的方式要多樣化和見機進行。可以把孩子值得表揚的行為記錄下來,如疊被子、自己刷牙、關心別人等。
雖然口頭獎勵重要,但物質獎勵也有其位置。了解孩子看重什么,與孩子的需求相關,物質獎勵的效果會更好。不要讓物質獎勵完全代替口頭獎勵,即使給予物質,也要加上口頭的贊美。遵守在行為后給予獎勵的原則,避免變成賄賂。
獎勵孩子的行為結果重要,但孩子努力的過程也不可忽視。表現出你對孩子的無條件信任和對他們的信心。尋找孩子過去的成功案例來鼓勵他們,引導他們將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更容易完成。家長也要關心自己,給自己一些積極的獎勵,因為撫養孩子,尤其是調皮叛逆的孩子,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第一章:享受生活的小確幸
享受一次專業的美甲服務,讓自己的指尖煥發新的光彩,也是對自己的一種疼愛。
在忙碌的生活里,抽離片刻,體驗SPA的舒適和溫泉的暖意,讓身心得到放松。
為自己添置新衣,不僅是對外在的犒賞,也是對新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第二章:與閨蜜的美好時光
與好友相伴,享受購物的樂趣,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讓友情在逛街中更加深厚。
走出日常,看看世界,與閨蜜共同體驗新的風景,創造難忘的回憶。

第三章:知識的力量
沉浸在書的世界里,讓知識充實自己的心靈,體驗不同的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諦。
第四章:紀律教育的探索
探究紀律教育的內涵,思考如何為孩子提供有效的紀律約束,促進其健康成長。

紀律不僅是懲罰,更是一種教育和支持。它旨在幫助孩子認識錯誤,學會承擔責任。
通過實例探討,理解孩子在犯錯時的心理,以及如何以理解和關愛的態度進行紀律教育。
第五章:實施有效紀律教育的秘訣
明確何時需要實施懲罰,以及懲罰的合理性,確保孩子明白行為的后果。

家長需做到言行一致,避免降低管束效率,確保孩子對紀律的尊重和遵守。
分享六個有效的紀律教育秘訣,包括以身作則、設定限制、制定規則時的參與感、理解規則的后果、表達對孩子的愛等,幫助家長更好地實施紀律教育。
文章強調了對家長心態的調整。許多家長以“紀律維持者”自居,甚至陷入“專制型、權威性”的誤區。部分家長甚至期盼孩子犯錯,以驗證自己制定的規則的價值。這種心態,實則有誤。
研究表明,輔導并非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可能會因為避免輔導而暫時遵循規則,但當沒有監管時,他們可能會重蹈覆轍,因為他們并未真正意識到行為的是非界限。輔導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與輔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分縱容。家長不應過分寵溺孩子,對孩子的叛逆行為不聞不問,這樣會逐漸失去家長的威信。雖然有些家長自詡為家里的“白臉”,與孩子如朋友般相處,但在孩子不聽話時,仍需有適當的管教。
當家里有一個叛逆的孩子時,其他孩子的行為以及感受同樣值得關注。家長應避免將叛逆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避免給他們貼上“問題孩子”的標簽。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的穩定對孩子的叛逆行為有著積極影響。經常吵架的夫妻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不安全感,夫妻間應保持溝通,共同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
除了親子活動,夫妻間應有屬于自己的活動和興趣,如按摩、烹飪、看電影等。這些活動能增強夫妻間的聯系,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
老師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忽視。不正確的處理方式可能會使孩子的叛逆行為加劇。教學風格與孩子的自尊心息息相關。老師通過肯定、支持學生,幫助他們建立自信,這對孩子的未來生活有著積極影響。作為家長,應支持老師的工作,與老師合作幫助孩子成長。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頑固性問題,家長們需要深入了解并妥善處理。本章將探討如何辨別并克服諸如注意力多動癥、學習障礙、抑郁癥、酒精或藥物濫用等心理難題。當孩子表現出叛逆行為時,很可能是這些癥狀的表現。家長們應積極了解這些癥狀背后的原因,向孩子普及相關知識,并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孩子們獨特的個性和成長環境導致他們面臨各種挑戰。家長需具備敏銳的洞察力,以辨別孩子是否遭遇學習、情感或行為方面的難題。
注意力問題是孩子們常見的挑戰之一。了解注意力多動癥和學習障礙的表現,有助于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克服困難。
抑郁癥是現代青少年面臨的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家長需關注孩子的情感變化,了解抑郁癥的表現,并提供支持和幫助。
青少年酒精和藥物濫用問題日益嚴重。家長需關注孩子的社交圈,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預防濫用問題的發生。
孩子的叛逆行為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如健康問題、家庭環境等。家長需全面了解孩子的狀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作者在總結前九天的基礎上,提出了減少孩子長期叛逆行為的策略。關鍵詞包括:發現問題、理解、將心比心、耐心、自我學習、自我意識、情緒控制、良好溝通、制定規則和自我調整。
每個人都在追尋真正的自我,孩子們也不例外。作者撰寫此書的初衷是希望家長們能幫助孩子發現真正的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熱衷于家庭教育和助人之心,希望通過分享育兒知識和經驗,幫助更多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
接下來,逸爸將為大家推薦一本新書《寶寶也是哲學家》。通過觀察無數家長與孩子的互動,他發現家長們常常難以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為此,他推薦了一本從兒童意識角度剖析哲學問題的書籍,幫助家長們以全新的視角欣賞孩子的童年。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兒童學習和發展研究的領軍人物,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它將為我們呈現一個充滿情感與智慧的孩子視角,重新審視童年的豐富性和重要性。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多個叛逆期,九歲便是其中之一。孩子從幼年到成年,會經歷三次特別的叛逆階段。九歲的孩子可能表現出不聽話、性格別扭等行為,這是正常的成長過程。家長需理解并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學會正確引導,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還需了解孩子其他叛逆期的特點,為育兒之路做好充分準備。
第一次叛逆期:兩歲半到三歲左右,孩子開始形成自我意識,嘗試與他人分離,這是個人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

第二次叛逆期:七到九歲,孩子進入準大人期,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心理,這是他們從幼兒過渡到少年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家長需特別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導。青春期孩子叛逆期:九歲與青春期的探索與挑戰
======================
孩子們在進入學校學習后,逐漸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交流了新思想。大約從九歲開始,他們逐漸展現出獨立的意識,認為自己已經是個小大人,急于擺脫家長的控制。尤其是12-15歲的青春期,這種叛逆表現得更加明顯,不聽話、愛發脾氣、以自我為中心成為這個階段孩子的常見現象。
面對九歲叛逆期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呢?
1. 多聽孩子想法: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通過溝通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正確的想法可以接受,有問題的則可以引導孩子認識到問題所在。

2. 給予足夠空間:九歲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個人領域,如生活習慣等。家長應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讓孩子在自己的領域里自由探索,這是叛逆期孩子探索自我主導權的重要階段。
關于孩子是否要去寄宿學校,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初中時期的寄宿經歷并不愉快。校園欺凌、與家的隔離感、以及與父母溝通的缺失,都是寄宿可能帶來的問題。家長應該認真考慮,是否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去寄宿學校。建議在這個關鍵時期,孩子還是應該在家的陪伴下成長,以便更好地應對青春期的挑戰。
面對青春期的叛逆,孩子們可能會厭學、挑食、賴床,并且總是喜歡和父母對著干。這個時候,家長需要更加耐心和理解,不要強行管教,而是要與孩子平等、尊重地溝通。只要孩子不犯錯,就不要過多干涉他們的自由。
青春期的叛逆期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家長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來探索自我。對于是否讓孩子初中住宿的問題,應該慎重考慮,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做出決定。畢竟,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個性都有所不同,需要因人而異地進行教育和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