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戒網癮學校“龍門”教育模式與爭議焦點解析
龍門學校作為國內知名的戒網癮機構,成立于2008年,宣稱通過軍事化管理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絡依賴。其目標群體主要為12-18歲存在嚴重網絡成癮行為的青少年,采用全日制封閉式管理模式,平均培訓周期為6-12個月。學校官網數據顯示,累計接收學員超過5000人次,家長滿意度調查顯示認可度達78%。
該校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制度,每日作息時間為5:30至22:00,包含體能訓練、心理輔導和文化課學習。爭議焦點集中在三點:一是存在輔導、電擊等極端矯正手段的傳聞;二是學員通信自由受限,與外界完全隔離;三是未經專業認證的輔導人員參與心理干預。2021年某前學員起訴案事情后,相關監管問題引發社會關注。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龍門模式采用行為矯正理論,通過獎懲機制重建行為模式。具體方法包括:1)刺激控制:切斷網絡接觸渠道;2)厭惡療法:建立負面條件反射;3)替代強化:培養體育運動等替代興趣。但學界質疑這種外源性干預可能壓抑真實需求,導致心理代償問題。

目前我國針對特殊教育機構的法律規范尚不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1條明確禁止輔導,但具體執行細則缺失。2022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專門學校建設的意見》,要求民辦矯治機構需取得特殊教育資質,但實際審批流程和監管標準仍待細化。
專家建議構建三級干預體系:家庭層面建立親子契約制度,學校設置網絡素養課程,醫療機構開展認知行為治療。北京某三甲醫院2023年臨床試驗顯示,結合家庭治療的CBT(認知行為療法)可使62%中度網癮青少年6個月內恢復正常使用。
2020年廣東17歲學員猝教事情引發對戒網癮學校安全性的質疑。尸檢報告顯示教者存在長期營養不良跡象,涉事教官因過失致人教亡罪被判刑。該案暴露行業普遍問題:急救設施配備不足(僅35%機構達標)、從業人員資質混亂(持證率不足40%)、監管責任主體模糊。
需要建立多方協同機制:教育部門制定行業標準,衛健系統提供專業支持,司法機關強化監督。建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定期公布學校運營數據;推動建立網絡成癮診斷國家標準,避免矯治范圍擴大化;探索開放式的社區矯治模式,取代完全封閉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