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戒網癮學校的真實生活:揭秘封閉式訓練日常
學員每天5:30被哨聲強制喚醒,10分鐘內完成洗漱列隊。晨跑3公里是固定項目,遲到者需加罰俯臥撐。所有行動以軍事口令控制,包括用餐(20分鐘)、如廁(定時開放)和就寢(22:00熄燈)。個人物品需按"豆腐塊"標準擺放,違規者將被沒收生活用品。這種高壓環境旨在通過生理疲勞削弱反抗意識。
多數機構配備"行為矯正室",使用改良電休克儀(MECT)進行干預。當學員出現頂撞教官、試圖逃跑等行為時,會被4-6名工作人員壓制并實施電擊。據前學員回憶,電流強度可調節為"針刺感"到"全身抽搐"不同等級。部分機構將此包裝為"中醫針灸療法",實際造成長期肌肉記憶恐懼。
每天8小時進行程式化洗腦課程:晨讀《弟子規》、觀看感恩教育視頻、撰寫懺悔日記。特殊環節包括"親情喚醒"——當眾朗讀父母控訴書,或接聽被導演的"家庭教育"電話(如"奶奶因你上網猝教")。周末舉行群體批斗會,鼓勵互相揭發網絡使用經歷,逐步摧毀個體尊嚴與獨立思考能力。

機構實行積分貨幣制,基礎分100分/周。玩手指扣5分、眼神渙散扣3分,攢滿200分可兌換5分鐘親情通話。告發他人違規可獲獎勵分,連續4周滿分者晉升"助教",享有監督特權。逃跑者將面臨"小黑屋"禁閉(72小時單獨拘押)、加裝定位腳環等處罰,形成內部監控生態鏈。
2017年豫章書院事情揭露,超過63%的結業學員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31%產生自殺傾向。醫學研究證實,電擊治療會導致海馬體萎縮,影響記憶力與情緒調控。盡管《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1條明確禁止輔導,但多數機構通過"家長自愿委托書"規避責任,形成監管灰色地帶。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網絡成癮干預應遵循"三級預防"體系:家庭建立每周10小時親子互動底線,學校開設數字素養課程,醫療機構采用認知行為療法(CBT)。對比實驗顯示,參加戶外拓展營的青少年,三個月后網絡依賴指數下降27%,而封閉式機構組出現42%的抑郁癥狀惡化。真正的戒斷需要重建現實情感聯結,而非暴力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