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戒網癮學校輔導事情:趴在長凳背后的教育爭議
2000年后,隨著網絡普及引發的青少年沉迷問題,中國涌現出近300家戒網癮機構。這些機構多以軍事化管理為賣點,承諾通過封閉訓練矯正行為。但部分機構采用輔導手段,其中"趴在長凳"成為典型懲戒方式。據2016年央視調查數據顯示,超過40%的受訪學員承認遭受過輔導。
該輔導要求學員俯臥于木質長凳,雙手反綁或固定于凳腿,雙腿伸直保持懸空。懲罰時長從30分鐘到數小時不等,期間禁止移動身體。某前學員證詞顯示,部分機構會在受罰者背部放置重物,或配合電擊、鞭打等方式加強懲戒效果。
醫學研究表明,長時間保持該姿勢會導致橫紋肌溶解風險增加200%。心理創傷更為持久,北京安定醫院2020年研究顯示,63%的輔導經歷者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更嚴重的是,這種羞辱式懲罰會摧毀青少年自尊,導致75%的受罰者出現社交障礙。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禁止輔導,但部分機構以"家長授權"為由規避責任。2017年豫章書院事情后,最高人民法院明確表示,任何教育懲戒不得突破法律底線。專家指出,這類行為已涉嫌故意傷害罪,最高可處三年有期徒刑。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專門學校建設的意見》,強調科學矯治原則。現代心理學主張采用認知行為療法替代輔導,通過建立信任關系實現行為矯正。深圳某試點項目數據顯示,采用正向激勵法的戒癮成功率較傳統方式提升58%。
調查顯示,82%的送養家庭存在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的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建議,家長應首先參與親子溝通培訓。有效的網絡管理需要建立契約式規則,而非簡單切斷網絡,后者可能加劇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采取階梯干預策略:輕度依賴采用時間管理訓練,中度需配合心理咨詢,重度才考慮醫療介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開發的"網絡使用自評量表"可作為科學評估工具。關鍵在于幫助青少年重建現實社交網絡,培養健康的替代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