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jiān)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tài)度。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產生。
其實,我們在說“叛逆”這個詞時,已經在對孩子進行負面心理暗示了。每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都有其心理、生理發(fā)展的關鍵期。十四五歲的孩子正處于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第二個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在經歷了十幾年對社會、對人對事的觀察以及自我體驗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取向初具雛形,他們更加渴望以獨立個體的形象成就那份歸屬感、影響力!更加以彰顯自己的個性、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為榮,認為這就是長大的表現。而且,在這樣做的同時,他們才會有一種存在感,是那種不依附于任何人,只是以“一個人——我”存在的良好感覺。
家長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的五大原則
1.父母以身作則。子女身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師。
2.家長要學會保護子女。在處理子女教育問題上,有兩個錯誤的傾向,一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學校和教師;二是完全信任學校,信任老師,不信任自己的子女。
3.忌嘮叨,會傾聽。在初中到高中階段,是子女容易產生叛逆的一個階段、逆反的一個階段。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從各種媒體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見。
3.對子女多鼓勵,少批評。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多一點寬容
4.給子女越來越大的自主空間。適當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隨著年齡增長,更多的是靠子女的自覺和自律。
5.對子女的學業(yè)要求,要實事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適應目前這種學校教育的。只要子女盡了努力,就決不能再苛求,還要學會為子女減壓。
叛逆孩子學校以“傳統(tǒng)文化”和“國學文化”為教育主題,以感恩教育為教育理論,通過國學教育轉化孩子的不良思想,感知父母的不易,通過管理強化孩子的行為、磨練孩子的意志,通過生活體驗讓孩子懂得生活的艱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社會實踐讓孩子感悟人生的真諦,通過文化補習提高孩子的成績從而讓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并喜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