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叛逆女孩的蛻變之路:引導學校背后的故事重塑人生?
一位身材魁梧、皮膚黝黑的新同學包京生走進了高二一班的教室。盡管他的外表與班級的學生截然不同,但他卻表現得大方得體,自稱祖居北京,剛從拉薩轉學而來。何風對他不屑一顧,卻記住了他的名字。而陶陶面對新班主任時,突然變得乖巧起來。
包京生一到就請大家去吃燒烤,豪爽如梁山好漢。在球場上他故意踢倒了陶陶,并毫不掩飾地調戲何風,似乎一下子就成了班級的新老大。何風對包京生的粗魯無禮感到憤怒,而陶陶卻罕見地選擇了隱忍。陶陶告訴何風:“我不和他一般見識。”包京生的到來徹底打亂了班級的秩序格局。
陶陶在廁所里布下了炮仗陷阱,企圖捉弄包京生。雖然包京生成功逃過一劫,但語文老師任琪賢卻誤中陷阱。包京生為救師而反被當成嫌疑犯。學校對此事高度重視,展開大調查。陶陶得到班主任的庇護而安然過關,但包京生卻承擔了所有責任。這讓何風更加生氣,她不理解陶陶為何會使用陰謀詭計,也不敢擔當。她甚至覺得陶陶在這次中的表現還不如包京生。何風所鐘愛的“刀男”似乎變得鈍了。

高二一班有兩件東西全校出名:陶陶的拳頭和伊娃的筆頭。伊娃是個才華橫溢的少女,身殘志堅。她以一篇犀利的文章在班級中表達了對一個男孩的情意,幾乎所有人都猜得出這是寫給陶陶的。何風無法容忍這種行為,尤其是她對搬弄是非的筆和裝腔作勢的伊娃深惡痛絕。何風試圖搶奪伊娃的《大印象》,卻被陶陶教訓了一頓,還好包京生及時保護了她。伊娃則在一旁用柔和的話語化解了緊張氣氛。在這場情感教育面前,何風顯得無力應對,她只是一個傻姑娘,無法與伊娃這樣的有心計的女孩相比。
宋小豆是新來的班主任,她的到來給班級帶來了新的變化。“送你一顆小豆子”,這是她在第一天寫在黑板上的歡迎語。當陶陶面臨感情和家庭的雙重挫折時,他找到了宋小豆,尋求幫助和安慰。宋小豆對他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說是早有準備。她默默地給予他關懷和支持,讓他感受到溫暖。這個下午,他們的房間很熱,也充滿了新的希望和可能。
宋老師,美貌與城府兼具,對于她來說,泡中、高二·一班這樣的環境正是展現其智慧和魅力的舞臺。在這里,她既是管理者,又是女人。以小小的權謀,她輕松收服了學生領袖陶陶,并利用他應對不羈的包京生,穩固自己在班級的地位。從陶陶的青春活力中,她找到慰藉,工作與私情兩不誤。其實,她更像是一種象征,孩子們如伊娃、朱珠等,終會明白,他們的快樂時光背后,有著無形的操控。宋小豆便是那個操控者,也是孩子們對老師難忘記憶的集合體。
陶陶不再屬于何風,這讓何風的世界空了一半。包京生進入了她的世界。雖然他看似粗俗、不著調,但何風在他身上找到了最本真、最純真的東西。這些東西讓何風回到和陶陶初識的時光。包京生給了何風一種安慰,一種失去后重新得到的自由。他們一起騎著小三輪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嬉戲、奔跑,何風在他身上找到了久違的快樂。
費拉斯,如同騎駱駝的勇士,總是在關鍵時刻出現在何風的身邊。他的出現為何風帶來心靈的平靜。無論是在生日宴會、被爸爸暴打還是躺在包京生身旁,費拉斯都是那個不言不語、高傲又迷人的存在。他的每一次出現都為何風帶來夢幻般的感受。然而現實世界的壓迫讓她無法追隨費拉斯而去。雖然他們近在咫尺,但何風卻覺得他們遠隔千山萬水。

泡中的蔣校長是學校的最高領導,但學生們對他知之甚少。他們只在廣播中聽到他的聲音。今天,蔣校長在廣播中發布了一道命令:包京生因打架被開除,何風因無故曠考被留校查看。這個冷冰冰的命令讓整個學校陷入沉寂。包京生和何風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但這個世界已經不會給他們任何機會。
何風和老包經歷了一次深刻的人生課,他們終于意識到,在強大的現實生活面前,他們是如此的渺小和無助。他們的叛逆和反抗,似乎只是徒勞。他們曾天真地以為生活會容忍他們的錯誤,但生活卻無情地打破了他們的幻想。
包京生離去后,何風陷入了孤獨。她變得更加頹喪,甚至在語文課上嘲笑任琪賢老師。任老師決定與她深入交流這個問題。何風站在辦公室中,看著任老師緊張的神情,她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壓力。任老師請求她原諒,何風卻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回應。
何風的父親是一位軍人,他的愛嚴厲而深沉。盡管何風習慣了父親的粗暴教育方式,但她并不知道母親離開父親是否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直到有一天,父親為了阻止他人偷盜廠里材料而立功,得到了單位的獎勵。他用獎金為何風買了一件婚紗裙作為禮物。盡管何風對這份禮物感到驚訝,但她仍然被父親的愛所感動。
包京生陷入了絕境,生活在他面前是冷酷的。他選擇了不順從到底,最終奪走了何風的刀,劫持了阿利。長鳴,人們紛紛聚集在一起。在這個緊張的時刻,阿利的父親展現出了他的善良和勇敢,最終幫助警方成功解決了這次人質劫持案。何風目睹了這一切,她意識到刀子的結局只能是自傷。

何風無法接納與阿利老爸的緣分,她選擇了離開熟悉的城市,踏上前往新疆的旅程。在那片遙遠的地方,朱珠正在警校學習,已經留下了多封期盼的信件,結尾總是呼喚著風子的名字。何風坐在顛簸的長途客車中,窗外的景象是紅通通的太陽、一望無際的沙漠,以及一隊隊真實的駱駝。她的內心充滿了期待與未知。
影片《十三棵泡桐》改編自何大草的“殘酷青春系列”小說之《刀子與刀子》。青春,看似殘酷卻又充滿故事。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那些令人驚訝的經歷,對正經歷青春的孩子來說,是實實在在的體驗。成長的道路上,少愛的家庭、無聊的學校、可怕的老師、幼稚的感情,都是構成成長本身的一部分。盡管選擇何種方式成長,那些經歷都會留下深刻的印痕。對于何風來說,她的經歷摻雜著快樂、煩惱、迷惑、郁悶,也有哀傷。
青春總是不可避免地陷入“殘酷”,因為青春在抗拒成人世界的也被成人世界所滲透和威脅。當曾經的純真逐漸被成人化的法則所取代,何風和包京生的“胡鬧”卻在這種對比下顯得積極。他們努力保護青春,至少到最后一刻。青春就像何風的刀子,看似鋒利,實則脆弱,最終總是要拋棄的。
呂樂,中國電影攝影師,他的創作歷程充滿才華與機遇。通過《紅象》和《獵場札撒》等作品,他充分展示了鏡頭構造故事的能力,并逐漸在影壇嶄露頭角。與紀錄片大師伊文思的合作,使他開始接受西方的先進電影思維方式。他的攝影作品在國際上屢獲殊榮,為他的導演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三棵泡桐》作為呂樂的第三部導演作品,改編自何大草的小說《刀子與刀子》。影片在初剪版時就受到了國際重要電影節的關注。雖然未能獲得“金麒麟”最佳影片,但獲得了評審團的特別獎。影片描繪了一段關于青春的故事,受到了年輕觀眾的喜愛和推崇。原作者何大草看完影片后,心情復雜卻夾雜著多重感動。

他談到,一部25萬字的小說被濃縮成一部僅100分鐘的電影,刪減是必然的步驟,但令人欣慰的是,電影的精神脈絡與原著竟能如此和諧統一。在觀影過程中,他完全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氛圍之中,回憶起創作小說時的點點滴滴,心情難以平復。這部作品之所以能深深打動年輕人,并非僅僅因為對主人公生活的忠實記錄,更是因為其中所蘊含的人性、情感與記憶觸動了觀眾的共鳴。
這部電影名為《網絡媽媽》。作為一部聚焦青少年“網癮”問題和親子教育熱點的小成本影片,《網絡媽媽》在2008年引起了廣泛關注。影片取材于真實人物——被譽為“全國十大杰出母親”的江西省人物典型劉煥榮的故事。
導演周勇認為,要解決青少年的網癮問題,不能僅僅依賴戒癮機構和醫藥戒癮的方法。必須從孩子的心靈入手,觸動他們的內心,改變其思想觀念。這才是根治網癮問題的有效途徑。電影《網絡媽媽》正是以此為出發點,通過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向觀眾傳遞了家庭、親情、以及正確教育觀念的深刻內涵。
通過這部電影,觀眾不僅能感受到對青少年網癮問題的關注,也能體會到家庭教育的溫暖與重要性。影片所展現的親子關系、教育方式的反思,都讓觀眾在感動中思考,思考中行動。這也正是《網絡媽媽》這部影片所希望傳達的精神內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