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戒網癮學校白山:運作模式、爭議與反思
白山戒網癮學校是近年來國內眾多封閉式矯治機構之一,主要針對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這類學校通常采用軍事化管理模式,通過體能訓練、心理干預和強制隔離網絡等方式進行“矯正”。據公開資料顯示,其課程周期多為3-6個月,收費標準在3-8萬元不等,常以“拯救孩子”為宣傳口號吸引家長。
這類機構普遍設置多重管理模塊:晨跑、隊列訓練等軍事化項目占每日60%時間;心理課程包括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部分機構引入傳統文化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超過80%的學校實行全封閉管理,禁止學員與外界直接聯系,手機等電子設備被統一收繳。
多家媒體事情存在輔導、電擊治療等極端手段。2021年事情的某機構監控視頻顯示,學員因違反紀律被罰蹲馬步3小時。盡管《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禁止輔導,但實際操作中仍有機構以“特殊教育手段”為由游走法律邊緣。部分家長簽署的“免責協議”更成為維權障礙。
調查顯示,76%的送養家長認為“網絡成癮是病需強制治療”,而心理學界普遍將IAD(網絡成癮障礙)歸為行為問題而非疾病。這種認知差異導致家庭盲目選擇極端矯治方式。更有家長受成功案例宣傳影響,忽視機構資質審查,為后續糾紛埋下隱患。

當前針對戒網癮機構的監管存在明顯漏洞:教育部門、衛生健康部門權責劃分模糊;民辦培訓機構資質審批標準缺失。2023年《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雖強化了網絡服務提供者責任,但對矯治機構的具體規范仍待完善。行業準入門檻低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嚴重。
國際主流療法強調家庭系統治療與認知行為干預。如美國OCD中心的階梯式脫敏療法,通過建立替代興趣逐步減少網絡依賴。國內部分三甲醫院開設的“網絡成癮門診”,采用沙盤治療、藝術療愈等非強制手段,療程效果數據顯示6個月戒斷率達43%,且復發率低于封閉機構。
建立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已成當務之急,需明確矯治機構的醫療資質門檻。建議推行“白名單”公示制度,將機構治療手段、師資力量等核心信息納入政府監管平臺。同時應加強家長教育,通過社區心理服務站普及科學養育知識,從源頭上減少對極端矯治手段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