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戒網癮學校的隱秘角落:是救贖還是深淵?
2006年成立的宛城戒網癮學校,以"行為矯正訓練營"為旗號,將電擊治療與軍事化管理結合。學員需接受最高40毫安電流的"楊永信療法",每日進行10小時隊列訓練。這種模式后被證實存在醫療資質缺失問題,電流強度遠超人體安全閾值。
學校實行全封閉管理,設置4米高壓電網圍墻與24小時監控。教官持橡膠棍巡邏,學員需背誦《服從守則》218條。2018年事情視頻顯示,某教官因學員未完成深蹲懲罰,連續擊打其頭部13次,引發社會嘩然。
半年課程收費達8.6萬元,包含"電擊治療費""心理疏導費"等23項名目。調查發現該校與當地3家醫療器械公司存在股權關聯,所用電擊設備未獲CFDA認證。2015-2020年間累計營收超2.3億元。

學校官網宣稱89.7%的XX ,實則包含被迫簽字的"康復證明"。2021年跟蹤調查顯示,427名結業學員中,68人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21人再次被送入同類機構。真實復網率高達74%。
我國《精神衛生法》未明確界定"網絡成癮",導致此類機構游走于醫療與教育培訓之間。2023年最新司法解釋將"非自愿拘禁治療"納入刑事規制,已有7名涉案人員被追訴。
化名小林的學員描述:每天凌晨5點冷水澡,進食時間精確到秒,錯誤動作會觸發集體連坐。心理咨詢師檢測顯示,85%的學員出現睡眠驚厥、社交恐懼等后遺癥,平均需要5-8年心理重建。
對比德國"媒體能力培養"課程、日本"家庭網絡契約"模式,專家建議建立三級干預體系:社區預防、專業診療、社會融入。2024年新修訂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已禁止輔導矯正,標志著法治化進程的開端。
當教育異化為暴力馴化,當治療淪為商業工具,這場持續20年的"戒網癮"運動,終將在法治陽光與社會覺醒中走向終結。留給我們的,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叩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