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戒網癮學校悲劇:被掩蓋的暴力與扭曲的教育真相
近期事情的某戒網癮學校監控視頻顯示,教官對學員實施電擊、輔導等極端手段,最終導致多名青少年身心受損。這類機構常以"軍事化管理""行為矯正"為名,實則形成封閉的暴力體系。視頻中蜷縮顫抖的少年與教官的獰笑形成刺眼對比,揭開了行業長期存在的黑色產業鏈。
調查顯示,85%的戒網癮機構存在輔導行為。從橡膠棍毆打、催淚瓦斯噴射到限制進食睡眠,暴力手段被包裝成"挫折教育"。更可怕的是某些機構引入改良版"電休克治療",在無專業醫師監管下濫用,導致多起癲癇、失禁等嚴重后遺癥案例。
我國尚未出臺專門規范網癮矯治機構的法律,教育、衛健、工商部門均稱"不歸我管"。多數機構以"咨詢公司"名義注冊,卻從事限制人身自由的準醫療行為。2022年事情的豫章書院案中,涉事機構竟持有正規辦學資質,暴露審批監管體系的重大漏洞。

每年有數萬家庭支付3-10萬元將孩子送入此類機構。家長往往輕信"一個月戒除網癮"的承諾,簽署包含"意外免責"條款的協議。部分父母明知存在輔導仍堅持送教,認為"吃點苦總比廢掉強",這種認知偏差成為暴力機構存續的社會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游戲障礙"定義為精神疾病,但多數機構接收的只是普通網游愛好者。某些測試題將"每天上網超4小時""頂撞父母"等行為直接判定為網癮,導致大量青少年被錯誤標簽化。這種簡單歸因忽視了家庭溝通缺失、學校教育僵化等深層誘因。
根治網癮問題需要家庭、學校、醫療機構協同。深圳已試點"社區干預站",由心理醫生、社會工作者提供免費咨詢服務;上海部分學校引入數字素養課程,教導學生科學管理屏幕時間。唯有摒棄"關押矯治"的粗暴思維,建立基于尊重的引導機制,才能避免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