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戒網癮學校桓臺:是救贖還是噩夢?起底爭議背后的教育真相!
山東省桓臺縣某戒網癮學校曾因“軍事化管理”模式引發社會關注。據媒體報道,該校聲稱通過封閉式訓練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但家長投訴稱存在輔導、限制人身自由等行為。2021年,一段學生遭教官毆打的視頻事情后,當地教育局介入調查,引發公眾對這類機構合法性的質疑。
這類機構通常采用“簽約治療”模式,收費從數萬到數十萬元不等。學生被強制沒收手機、切斷與外界聯系,每日進行高強度體能訓練和心理課程。有前學員透露,部分學校使用電擊療法、羞辱式教育等手段,聲稱能“重塑人格”,但實際效果缺乏科學依據。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任何組織不得以教育名義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然而部分戒網癮學校利用家長焦慮心理,通過虛假宣傳獲取生源。法律專家指出,強制送未成年人進此類機構可能涉嫌非法拘禁,但實際操作中維權困難重重。

世界衛生組織雖將“游戲障礙”列入國際疾病分類,但醫學界對“網癮”的診斷標準仍存分歧。北京回龍觀醫院專家強調,真正的網絡成癮需專業醫療機構評估,而非由商業機構簡單判定。盲目采用極端矯正手段可能造成青少年創傷后應激障礙。
數據顯示,70%送孩子進戒網癮學校的家庭存在親子溝通斷裂問題。心理學家指出,青少年沉迷網絡往往是家庭關系失衡的表現。與其依賴外部強制矯正,不如建立信任關系,通過家庭治療、興趣轉移等科學方式逐步引導。
當前我國針對戒網癮機構的監管仍存在空白,工商注冊與教育資質混雜。2023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發文要求整頓違規培訓機構,但地方執行力度參差不齊。專家呼吁建立行業準入標準,將心理干預納入醫療監管體系。
多位曾經歷戒網癮學校的青年向媒體表示,這段經歷造成長期心理陰影。有人因此患上抑郁癥,也有人與家庭徹底決裂。他們的故事警示社會:以傷害為代價的“矯正”,可能帶來更嚴重的次生傷害。
上海某中學試點“網絡使用契約制”,通過家校協作制定合理上網計劃;廣州設立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基地,用編程、數字創作等正向引導替代簡單禁止。這些案例證明,尊重成長規律的教育干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上一篇:戒網癮學校灰色產業鏈與監管困境